一周概念股:驱动IC缺货或延续到明年年中散热材料厂商角逐百亿蓝海市场
发布时间:2024-06-14 发布作者:媒体动态
8吋/12吋晶圆产能持续紧缺、交期延后等问题,在半导体产业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。本周内,受上游晶圆供应紧缺影响,电源IC、MOS及驱动IC等涨价消息甚嚣尘上。在供应偏紧的情况下,不少厂商纷纷调涨产品价格。其中,显示驱动IC供货缺口达15%~20%,业内人士预计到2021年中才会有所缓解。
与此同时,在5G技术的带动下,基站侧和终端侧的散热材料市场迎来百亿蓝海市场。当前台系厂商在散热市场具备先发优势,内地散热厂商也在着力追赶,但受制于技术和资金实力,其盈利能力也参差不齐,随着其他领域厂商也涉足此领域,散热材料市场的竞争也将逐渐白热化。
行业周知,显示驱动IC的生产大多分布在在8吋晶圆,以0.11-0.16 µm制程为主,包含电视,显示器以及笔记本电脑屏幕显示驱动IC。尽管今年上半年,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,TV面板的需求有所减少,但同时在家办公、在线教育的兴起也催生了笔记本电脑、平板电脑等市场需求,整体上来看,显示驱动IC的需求仍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。
Omdia称,从第三季度开始,TV面板的需求开始反弹,大尺寸显示驱动芯片需求随之增长,但是全球8寸晶圆产能没有增加,而PMIC等产品也在增长并能获得更好的营业额和利润。在这种情况下,晶圆厂更愿意分配更多的产能给那些利润更好的产品,显示驱动芯片的晶圆供应短缺状况更加严重。
仁宝总经理翁宗斌表示,由于需求强劲、上游8吋晶圆代工产能吃紧、东南亚疫情扩大持续影响当地封装业务等因素,导致显示驱动IC供货缺口约达15~20%,到今年年底都很难解决。
中颖电子董秘表示,公司芯片产品是采用代工模式,往来的晶圆代工厂主要是和舰、华虹宏力等,下半年显示驱动芯片的代工产能会制约公司订单的供给。
在供应偏紧的情况下,厂商纷纷调涨产品价格。一位驱动IC厂商人士对集微网表示,“目前wafer 涨价都在10%以上, 公司都是以签订供货保证方式来保证晶圆供应。至于驱动IC涨价就看不同厂商吸收成本的能力而定。”
与此同时,业内人士也对集微网表示,“目前显示驱动芯片缺口很大,主要是由于年初疫情原因,导致IC预期低,同时DDIC在制程上转产,转产后良率不够,影响几个月的产出。目前wafer价格大幅度上涨,影响到驱动IC,实际成本上升10%-20%左右。”
关于显示驱动IC短缺情况会持续多久,上述厂商人士对集微网表示,“目前驱动IC仍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,现阶段看来,应该要到2021年中才会缓解, 未来的市场方向会逐渐转往AM-OLED。”
同时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是,目前,国内企业纷纷加大显示驱动IC领域的布局,除了集创北方、中颖电子、晟合微等公司之外,业内也传出科技巨头华为加码布局显示驱动芯片领域。业内人士指出,随着国内面板厂商的的快速布局以及国产替代的趋势,中国大陆驱动IC厂商将逐渐成长,预计2021年中国驱动IC市场占比将增长10%。
在半导体产业的晶圆代工紧缺导致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中,特别是驱动IC也陷入缺货、涨价的漩涡时,面板产业链层面反而迎来一定的利好消息。本周内,京东方主导的收购案终于尘埃落定。这是继TCL华星拿下苏州三星8.5代线之后,京东方也将拿下中电熊猫两条南京8.5代线代线。若国内两大面板巨头各自拿下相关标的之后,全球液晶面板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。
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董敏对集微网表示,“京东方收购中电熊猫两条产线具有三方面的优势。其一是规模方面保持领先,目前TCL华星有两条8.5代线,加上苏州三星,一共三条8.5代线代线代线,如果中电熊猫成都和南京两条线被TCL华星收购,那相当于华星在高世代线的产量排在第一。而如今被京东方拿下,那么,京东方就能保证规模保持第一的优势。其二是在产品结构方面能形成互补,中电熊猫主要是VA技术,而京东方主要是IPS技术,可以在产品上形成差异化;其三是中电熊猫具有夏普授权的IGZO技术,对京东方来说,一方面能够进行技术储备,另一方面更有助于大尺寸OLED的研发和量产。”
目前,LCD行业将逐步转变为京东方、华星光电两家相互竞争的格局。根据CINNO Research数据,2020年,京东方和华星光电G7以上高世代LCD产能面积合计占全球的36%左右,而随着收购完成以及新产线%。
随着收购案落地,市场占有率又进一步向头部厂商聚集。群智咨询(Sigmaintell)预测,京东方收购中电熊猫的G8.5&G8.6代LCD产线后,加上自身产能扩充,到2022年其在全球大尺寸LCD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将达到28.9%。与此同时,中小面板厂的份额也将进一步被挤压,预计到2022年全球Top5面板厂份额将接近85%。
此外,据笔者了解,在中电熊猫被传出要出售之后,TCL科技、深天马、惠科等国内面板厂商均传出感兴趣,尤其是TCL华星也与中电熊猫的股东进行多轮的谈判,但终究是被京东方拿下。在失去并购中电熊猫之后,在产能以及市场占有率方面,TCL华星与京东方的差距或被拉大。
可以说,在5G技术的带动下,对整个产业链上下游都提出了技术和产品革新的需求。在面板产业加速重塑,不断向高世代升级的过程中,散热材料市场也迎来均热板的应用热潮,在百亿蓝海市场面前,内地厂商也在持续加码,力图在此领域分一杯羹。
受益于5G智能终端持续升级的影响,去年底,手机散热市场已出现头部散热模块厂商集中化的趋势,诸如双鸿、泰硕、奇宏、力致、超众和健策等热管和均热板具备先发优势的台系厂商。
相比之下,大陆散热材料和模块供应商受制于技术和资金实力,其布局相对延后。
历经半年多的发展,目前,在大陆市场,进军均热板领域的A股上市公司有中石科技、碳元科技等,均进入了华为、三星等供应链体系。
据中石科技上半年财报显示,该公司实现盈利收入为3.97亿元,同比增长56.99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纯利润是6349.82万元,同比增长127.86%;碳元科技上半年财报显示,该公司实现盈利收入为2.55亿元,同比增长23.51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纯利润是亏损4178.9万元,同比下降69.51%。
从以上数据分析来看,两家厂商的营收规模差距可控,而净利水平则呈现两个极端。中石科技在去年年度净利下降的基础上,从今年一季度开始回升,并在半年度实现127.86%的增幅;而碳元科技则持续亏损,近乎与去年年度净利亏损持平。
究其原因,自去年散热材料市场进入增量市场,两家在新技术和新产品等研发投入不同,加之在5G领域的基站侧和终端侧等石墨烯、超薄热管、均热板等布局也出现一定的差异化,已加速行业竞争白热化。
纵观整个散热市场,当前除了中石科技和碳元科技外,也有不少厂商涉及散热业务,包括飞荣达、硕贝德、安洁科技、科创新源等。在5G、大数据需求等带动下,散热市场正处于蓝海市场,一些厂商通过并购进入该领域的厂商,都将力争在此领域分一杯羹,竞争也将日趋激烈,作为从传统石墨产品进军超薄热管和均热管的以上两大厂商,未来格局如何,值得持续关注。(校对/Lee)
一周概念股:五家产业链企业撤回IPO申请 比亚迪秦L/海豹06被实名举报
一周概念股:中芯国际跃升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巨头,小鹏/理想Q1业绩不及预期
一周概念股:中芯国际营收首超联电/格芯 美国或下周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一定的关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