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内首个尼龙12项目投产 汽车轻量化等新领域抬升需求_车家号_发现车生活_汽车之家
发布时间:2024-06-12 发布作者:LED
尼龙12因其极小的产品密度,在新能源车轻量化领域作用愈发凸显。近日,万华化学披露其新材料“尼龙12”项目成功投产,成为国内首个尼龙12项目。
尼龙12因其优异性能,可应用于增材制造、新能源汽车、油气工业、海底线缆等先进制造领域。当前,尼龙12需求量以每年约6%-8%的速度增长,随着新能源汽车、3D打印等新兴领域的兴起,其需求量将进一步增长。
10月23日,万华化学公告称,公司设计产能4万吨/年尼龙12项目于近期正式投产并产出合格产品,这标志着万华化学成为拥有尼龙12全产业链制造核心技术和规模化生产制造能力的企业。
万华化学尼龙12项目负责人向证券时报记者介绍,尼龙12属于特种聚酰胺类材料,是长碳链尼龙最有代表性的尼龙之一。由于具有较长的碳链,因此具有突出的韧性、耐低温性、低吸水率、高化学稳定性、耐磨性、轻质等性能优势,属于高性能、高的附加价值的工程塑料。
尼龙12应用成熟,使用领域广泛,其最主要的应用是管材,包括汽车燃油管、气动软管、高压管路以及陆地及海洋油气输送管等,消费量占总量的一半左右。此外,其在线缆防护、电子电器、粉末涂料、运动器材、增材制造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。
“万华介入之前,由于没本土供应商,价格和供应完全受外企掌控,国内新项目非必要不选择尼龙12。2020年前价格保持稳定,基本上没有波动。近三年疫情、海运费暴涨及俄乌冲突等突发状况,逐步推高产品价格,这也影响了新应用的开发。”该负责人称。
由于技术壁垒高,尼龙12行业高度集中,之前市场主要由德国赢创、瑞士EMS、法国阿科玛(Arkema)和日本宇部兴产(UBE)垄断,四家市占率达到100%。
中国在尼龙产品上的研发已开展半个多世纪。“尼龙12产业链技术反应复杂,工艺流程长,经过聚合、环氧化、加氢、脱氢等多种反应形式,最终制备尼龙12产品。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反应条件苛刻,对设备选型等要求高,并有多品种自主研发催化剂参与反应,研发难度大。”万华化学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。
据了解,万华化学2010年开始筹备尼龙12项目,但由于攻关难度较高,直至2020年才全面开工建设。
“在研发和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主要是解决物料三易问题:易聚合、易分解、易凝固。”该负责的人介绍,在研发过程中公司大量的科研人员参与全产业链的研究,从小试阶段研发、中试平台搭建到工业化装置建设,投入大量的科研资金进行技术攻关。
从今年6月开始,万华化学陆续公布尼龙产业链各工序产出合格产品信息。今年10月18日,产业链最后一道工序尼龙12也顺利产出合格产品。
据了解,尼龙12因专利授权问题,前述四家国外公司中完全掌握尼龙12自主知识产权序列的公司仅有德国赢创。而此次万华化学项目投产后,代表着万华化学成为了全球第二家,亚洲第一家全产业链专利自主的尼龙12生产厂家。
当前,尼龙12在汽车制造、3D打印、油气开采、电子电气及医疗技术等领域应用较多。据相关测算,尼龙12需求量以每年约6%-8%的速度增长,且随着新能源汽车、3D打印等新兴领域的兴起,其需求量将进一步增长。
据了解,此前,尼龙12主要使用在在汽车管道材料领域,近年来,随着新能源汽车加快速度进行发展,尼龙12因其极小的产品密度,在新能源车轻量化领域作用愈发凸显。
此前,万华化学在《2021国际车辆管路先进智造及应用技术年会暨展览会》中展望了公司尼龙12在汽车管道方面的应用场景。除传统燃油车需配备的燃油管道之外,万华化学的改性尼龙12也能被用于三层、单层汽车冷却管,包括新能源汽车铜巴和阻燃方面的冷却管,管路快接头等。
“目前国内汽车、电子等行业发展迅速,在汽车领域,新能源汽车及汽车轻量化发展迅猛,将带动尼龙12材料需求逐步提升。”万华化学项目负责人介绍。
除此之外,随着时下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,尼龙12还可为高端家电、日化产品、鞋材等带来更好的质感体验。
据GIR (Global Info Research)调研,按收入计,2021年全球尼龙12收入大约13.64亿美元,预计2028年达到15.07亿美元。开源证券研报表示,随着我们国家汽车、电子、机械等产业的迅速发展,中国已成为尼龙12全球第三大消费市场,尼龙12需求量每年呈现递增趋势。
为满足强劲需求,近年来,海外巨头还继续扩产。2020年,法国阿科玛在中国常熟园区提升其全球尼龙12材料25%的产能。2021年,德国赢创也投资4亿欧元在Marl工业园区扩充其尼龙12材料50%的产能。
万华化学项目负责这个的人说,“万华烟台工业园乙烯装置的产品丁二烯可当作尼龙12项目的主要的组成原材料,同时园区其他装置可提供尼龙12项目所需多种溶剂及催化剂等原料,其与园区乙烯和其它相关装置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和补充,提高了万华产品的多样化和附加值。”
声明:以上未标明来源、无水印的图片均来自时报财经图库提供。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,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